上一页|1|
/1页

主题:王文娟:隐于乡间田野的“大”

发表于2016-05-14

今年4月份,辽宁省2015年“农民满意农技员”评选结果揭晓,我市6名基层农业技术人员获得荣誉称号。从本期开始,本栏目将选取部分“农民满意农技员”代表人物进行专访。
“实在抱歉近太忙了,前一阵子天旱,近一段又下了几场雨,农村有很多事等着我去处理呢,我现在差不多天天往下边跑,这几天正在刘台子、徐大堡、望海看蔬菜生产呢。”5月11日,经过多次约访,记者总算联系上了刚刚被评为辽宁省2015年“农民满意农技员”的王文娟。
在兴城市各个乡村,一提起王文娟的名字,几乎没有人不知道的。整整24年,王文娟以无私忘我的敬业精神和严谨求真的科学态度,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无闻地耕耘、奉献着。这个隐于乡间田野的“大”,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没有众人炫目的成就,却在平凡的岗位上,让土地增效。
1991年,王文娟毕业于沈阳农业大学土化系,毕业后“女承父业”回乡效力,一直在兴城市农业技术推广土肥站工作,2011年借调到兴城市农村经济发展局,现任农业科科长,研究员级农艺师。从事农技推广24年来,王文娟凭着对农业的那份执著与热情,不断地潜心钻研农业生产新知识、新技术,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实践,把新技术新成果带给广大农民,为兴城市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土壤是农业的基础,肥料是作物的粮食,土壤养分是土壤肥力中重要指标。”作为兴城市仅有的一名土壤农化毕业生,兴城市耕地质量正确评价的重担就落在了她的肩上。从1994年开始,她与同事一起走遍了兴城全市十几个乡镇,取有代表性土样进行土壤各种养分的检测,从中找出兴城市土壤养分的变化表况。针对当地土壤中钾元素偏低、钾肥投入严重亏损现状,她提出了兴城市土壤重钾增氮补磷的施肥建议,并撰写论文《兴城市花生合理增施钾肥增产前景》,获辽宁省土壤学会论文一等奖,《土壤不同形态钾与质地的关系》发表在《辽宁农业科学》。2007年全面进行测土配方施肥项目,2009年出版了《兴城市耕地质量评价》一书,分析研究不同耕地类型土壤肥力演变规律和土壤退化原因,逐步建立和完善耕地质量动态监测与预警体系,同时被评为辽宁省测土配方施肥先进工作者。
作为一名普通的基层农技人员,从2009年开始,王文娟每年要指导10个科技示范户,而作为一名农业科科长,她面对的可不只是10个科技示范户,而是兴城市10万户农民。年复一年,周而复始,从春到秋,从种到收,王文娟的足迹踏遍了兴城的田野乡村。她既是帮助农民致富的信息员和技术员,又是惠民政策的宣传员。为了做好工作,她身体力行,深入田间地头、农家炕头及时了解农民所思、所想、所急的问题,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制定服务措施,以饱满的热情和无私的奉献精神,积极投身到服务中。为了让农民系统地掌握农业生产技术,解决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她不分时间、地点,亲自为农户上课。“有一年春天,郭家镇的农民周树君来到我的家里,希望我能到他家的田里亲自指导一下,因为他承包了50亩地准备种花生,又不知道用什么花生品种,用什么肥料比较好,让我给他出出主意。”王文娟告诉记者,她往周树君家里跑了好几趟,终因地制宜,替周树君选择了花生品种和肥料。在王文娟的精心指导下,当年周树君50亩花生喜获丰收,每亩平均达到375公斤,收入将近十万元,秋后他家里就翻盖了新的房屋。“做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必须到田间地头获得手信息,这样才能指导农民进行农业生产,否则就是纸上谈兵。”王文娟告诉记者,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正是农业工作者的真实写照,越是灾害性天气,她们就越得到田间地头。有时下乡没有带长袖衣服,看到哪的玉米出现情况,二话不说就往地里钻,玉米叶子把脸、身上弄得都是血道子。
花生是兴城市重点产业,也是结构调整重要部分,花生新品种引进与连作障碍防控技术研究与推广就落到了她跟同事们的身上,通过对本地区的调研摸底及对山东花生研究所及育种企业多方考察,几经筛选,引进了2个花生新品种,110万斤花生种子,在各乡镇进行了花生良种繁育及连作障碍防控技术研究。从播种开始,王文娟就地现场指导农民播种、施肥、打药,跟踪管理。去年大旱,新引进的花生品种经过精心管理,喜获丰收。
多年来,无论是大田作物还是棚室生产,王文娟对于防病减灾,增产增收都做出了积极贡献,她用丰产丰收的事实,赢得了百姓的信赖和领导的好评。
 

发表于2016-05-14

哦哦

上一页|1|
/1页